审计谈文:内部制约制度对审计程序影响探究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04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部制约制度对审计程序的影响探究
【摘 要】近年来会计事件层出不穷,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内部制约制度不健全,迫切要求我们从制度基础审计稳步向风险基础审计转变,因此我们需要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
【关键词】风险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 审计程序 取证模式
在审计的发展历史中,由于审计目标的变化,审计模式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账项基础审计阶段,二是制度基础审计阶段,三是风险基础审计阶段。近年来,会计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由此涉及的民间审计诉讼案例接连爆发,社会公信力骤然下降。随着安达信等审计失败事件的出现,风险基础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策略,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关注。后安然时代,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大量研究与风险基础审计相关的不足,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审计模式已发展至现代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如果对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没有作比较研究,我们就很难对它们形成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更谈不上吸收和借鉴。因此,只有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才能满足我国面向21世纪审计发展和审计教育等方面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客观需要。
1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内涵风险基础审计是指以审计风险的浅析浅析评估为基础,规划审计工作,确定审查会计报表账目的重点和抽查规模,以获取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查明财务报表是否真是公允的审计程序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是指以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制约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性为基础,确定对会计账目等资料的审查重点,对不同账目采用不同规模的抽查,以获取审计证据,查明财务报表真实公允性的审计程序模式。
2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比较
2. 1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在审计程序上的比较风险基础审计的程序: (1)编制审计计划,其目的是评估固有风险,确认重点审计范围,识别主要风险领域。(2)了解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寻找确约弱点,确认与评估相关的制约。(3)评价制约风险,选择可靠有效地审计程序。确认重要的作业和交易,判断错误可能发生的位置(4)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5)形成审计结论。执行全面评估,做成书面文件。制度基础审计的程序: (1)调查了解,调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制约,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通常有调查表法,流程图法,文字表述法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2)初步评价,对调查得到的被审计单位内部制约制度的健全性做初步评价。(3)符合性测试,审计人员在掌握了相关资料后,只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制约进行测试。一般要检查交易和事项的凭证,实地观察未审计的内部制约的运行情况,重新执行相关内部制约程序(4)实质性测试,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制约下产生的会计资料真实性和正确性(5)评价总结
2. 2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在取证模式上的比较风险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是迎合高度风险社会的产物,是对制度基础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审计过程的每一环节几乎都存在风险,都需要对风险因素进行浅析浅析与制约,概括为计划风险、证据风险和报告风险。而风险基础审计就是以这三种风险的浅析浅析与制约为着力点所进行的审计。取证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计划风险主要包括选择客户的风险、配备审计人员的风险和签定业务约定书的风险。在期中期末阶段,取证风险的浅析浅析与制约成为该阶段的一大特点。取证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证据风险包括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前者的制约主要依赖于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和周密的实施方案,严格遵照审计准则要求实施审计工作,对审计过程给予适当的监督,对审计工作结果进行质量检查。后者主要是指对非统计抽样风险和统计抽样风险的浅析浅析与制约。取证过程的第三个环节为报告风险,完成审计阶段的重要工作有检查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评价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制度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在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下,它是以内部制约制度评审为基础所进行的审计,其程序设置切入点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制约制度。通过对内部制约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来确定账表余额检查的深度与广度,最终达到检查证、账、表余额真实性的目的。其基本审计证据模式是:调查内部制约的证据、制约测试的证据、业务实质性测试证据、浅析浅析性测试的证据、详细的余额测试的证据。两者审计风险模型不同,制度基础审计策略以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制约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风险基础审计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使得审计风险的内涵与外延扩大了。
2. 3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对内部制约制度运用上的比较由于审计目标的不同,风险基础审计运用制约结构理论,认为制约环境因素会对企业会计报表的正确性产生影响。风险基础审计运用的是内部制约结构整体,是对制约风险进行评估,始总的风险降至最低,减轻了审计人员可能承担的责任。制度基础审计只要求审计人员获取对制约环境的一般知识,不要求审计人员依靠对制约环境的掌握,来鉴别各种可能的欺诈,舞弊行为,一旦企业管理人员串通,则内部制约制度的评价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制度基础审计只运用了部内部制约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制定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审计需要的审计计划还有很多欠缺。
2. 4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在对审计风险处理上的比较风险基础审计是对企业环境和企业经营进行全面的风险浅析浅析为出发点,在审计计划阶段就考虑了风险,对各项审计进行浅析浅析,使得审计风险的评估与浅析浅析贯穿于整个过程。审计人员可以直接处理审计风险不足。制度基础审计只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考虑了制约风险和检查风险
2. 5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在对被审计企业影响上的比较风险基础审计可以揭露出企业面临的不足与风险,提高管理水平,预防风险。而制度基础审计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是向被审计单位倡议加强内部制约和提出新的内部制约措施,长此以往,审计人员所能提出的有效倡议会越来越少。
3我国推行风险基础审计的深思首先推行风险基础审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及其目的因素:在使用者多,审计报告是使用者有关决策的主要依据时,质量要求就要高,反之可以将允许的风险水平定高。
(2)环境因素:在处于稳定,竞争对手少的环境下的企业审计中,可以将允许的风险水平定高,反之降低
(3)法律因素:在收到诸多法律约束的企业审计中,不能将允许的风险水平定的过高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内部制约制度不健全,高层管理人员串通舞弊等不足。严重动摇了制度基础审计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我国推行风险基础审计迫在眉睫。我们应当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着重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将其作为审计证据的组成部分,同时在暗中要注意被审计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制约制度的蔑视风险。要安排足够的审计资源。严格审计程序的执行,坚决杜绝以降低成本为幌子,不严格按照审计程序了解内部制约制度,执行符合性测试。从审计人员自身来看,要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在审计过程中推行就计算机技术,审计人员应当帮助被审计单位通过比较,我们才能看清不同审计模式的优缺点。可以加深人们对风险基础审计这一现代模式的认识,有利于转变观点。与国外接轨,推动我国审计发展,有利于保证审计报告的正确性。科学地看待不同的审计模式,有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改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进而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