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哥达《哥达纲领批判》对社会主义中国分配制度启迪大纲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3-12-22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4202(2012)11-000-02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分配公平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机会主义者拉萨尔超阶级、抽象的“公平分配”、“平等权利”等错误观点,阐述了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描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蓝图,对当代中国,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问题尖锐凸显的社会主义中国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公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全面阐述了“按劳分配”理论,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的蓝图,为现代的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深刻理解《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内涵,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对《哥达纲领》的批判:认识与否定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指出了要从生产方式、从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纵观人类经济史,奴隶主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奴隶,从角度看这是不公平的,但是只有这样残酷的剥削,才使得少数奴隶主有可能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科学和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成为生产力的桎梏,封建制顺理成章的取代奴隶制。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分配方式。资本家在市场上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工人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生存”。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是人剥削人的一种形式,但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
所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明了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分配不能看作不依赖于生产方式和所有制而独立存在的。拉萨尔试图通过脱离生产方式、所有制,抽象地追求公平与平等,提出“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利”等论点,将社会平等问题局限在分配领域,围绕分配兜圈子。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各种所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和公平标准是迥然不同的。拉萨尔企图通过寻找一种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所有制都适用的“公平的”分配方式,来掩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带来的剥削实质,论证资本主义的永恒性这是荒谬的。会计专业学科论文

二、马克思的分配制度:微观与宏观

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中关于分配问题的错误根源、实质及其危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分配理论。

(一)微观上,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制度

马克思批驳拉萨尔“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错误观点,认为不折不扣是违背社会在生产原理的,是抽象的、极不科学的空话。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总产品都需要经过对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六个小项扣除。积累部分包括“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消费部分包括“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 公共消费,和扣除了以上两个部分的社会总产品的个人消费的分配。这种“有折有扣”并不与未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有冲突。因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利益。”会计的毕业论文范文

(二)宏观上,分配制度的发展阶段

《哥达纲领》提出“把劳动资料提高为公共财产”,这根本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要实现真正的公平,必须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通过革命的手段是物质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但即使是推翻了资本主义之后,还不能立即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两个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它在各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一阶段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由于生产力还没有充分涌流,仍承认个人天赋的不同和工作能力的天然差异,这时“生产者的权利是与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迫使人们奴隶般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http://www.328tibet.cn
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在这个社会人类实现了全面发展,社会分配制度真正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当代中国分配制度:挑战与发展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要想实现公平的分配方式,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我国是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我国的发展基础决定了我们现在的分配制度还不可能达到《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提到的分配水平。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分配思想进行再学习、再思考,探寻其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之间的差异,以指导我们调整分配政策,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

(一)经济基础薄弱

按劳分配分配方式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消除商品经济;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我国虽然已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经济基础薄弱,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但是这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在根本上并不矛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阶段。

(二)发展任务艰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们享受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优势。但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迅速拉大,影响了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不满。当下,不少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甚至是社会主义性质提出了质疑,指责中国不断上涨的CPI指数,以及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可以说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同时,我们要记住当初发展的初衷,正如强调的:“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当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好国强与民富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虽然《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存有较大差异但是为我们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充分汲取马克思的思想精髓,审视当前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及社会主义保障措施,为经济和社会注意的长远建设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

4.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6.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吴宏洛,练晓荣.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公平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1).
[6]高翔莲,胡家贵.从《哥达纲领批判》看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湖北社会科学.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