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浅谈大额广告费用资本化学术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3-06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4202(2012)11-000-01
摘要广告费用一直作为销售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但大额广告费用对企业营业收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会计期间,而是多个会计期间。所以大额广告费用不应简单地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而应当视为资本化支出,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加以分摊。 防止虚增当期费用,低估当期营业利润。也可将此支出视作商誉,在期末计进行减值测试。
关键词大额广告费用资本化长期待摊费用减值
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企业传递自身信息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其中广告已成为众多方式中最主流的模式之一,在快销商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宝洁公司为了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曾连续三年在央视花费3亿以上的资金做商品宣传,以达到推摘自:毕业论文小结http://www.328tibet.cn
广品牌获得良好商誉的目的。由此可见,大额广告费用已成为某些企业一笔不小的支出。它不仅对企业当期的收益产生较大作用,还将会影响企业以后各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和企业自身商誉内含的价值。而广告费用在会计核算中,依会计准则要求一直被视为销售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依靠当期的营业收入来补偿,,其对企业的影响仅表现在一个会计年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

一、现行大额广告费用核算方式的弊端:

1.不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定义毕业论文范文会计专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将费用定义为“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而企业发生大额广告费支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商品,推广品牌,为企业形成商誉,同时也期望广告塑造的良好品牌形象会对以后年度的营业收入的增长产生积极作用。所以支付大额广告费用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流出,而是将企业的货币资产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的资产。
所以支付大额广告费用应视为一种资本性支出而非收益性支出。如果单纯将其归属于当期费用,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的经济状况产生较大差异,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和判断。

2.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的资产和收益状况

企业支付大额广告费用,不仅仅是为了在短期内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更是为了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为增长以后的营业收入做出贡献。
将大额广告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时,“销售费用”账户借方增加,从而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余额也会增加,由此虚减了当年的营业利润。而且大额广告费用中应当归于递延资产的部分也没有反映在会计信息中。
这样就低估了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同时也高估了当期费用。易造成各期损益不均衡,让企业的营业利润增减起伏变大,从而会影响企业在融资市场中的形象,减少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范文

二、大额广告费用核算方法的改进

因为广告有助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帮助企业扩大知名度,建立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提升企业当期和以后各期的营业收入。所以并不能将大额广告费用简单的计入当期销售费用,而应该对广告的影响力加以评估,依据可靠性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将广告支出在以后各个会计年度按其影响力的大小进行逐笔分摊。
由于大额广告费用不能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和交换等,也不能从企业中单独划分出来。所以它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不能作为无形资产加以核算。作为一种虚资产,应将它视为递延资产,当发生大额广告费用支出时,借记“长期待摊费用—大额广告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支付对价。此后在各个会计期间,可按广告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加以分摊。待以后各年度分摊时,可借记“销售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大额广告费用”,因为广告费毕竟是与销售紧密联系的支出,所以最后还是应视作促进销售而发生的支出。分摊的年限可按该产品预计在市场中销售的期限为依据,分摊方法可视影响力在前期影响大后期期影响小的趋势采用与固定资产相似的分摊方法,例如双倍余额递减法。
由于税法对广告费用的摊销有严格的上限,超过部分不得作为当期费用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如果在会计处理中采用按期分摊的处理方法,不仅符合资本性支出的要求,还将简化企业为纳税工作做出的调整,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另外一种处理方法可将大额广告费用的部分支出作为企业增加的商誉在资产负债表附录中加以披露,因为商誉既代表着企业的品牌价值,也不能独立于企业单独体现价值。可在支付大额广告费用当年的资产负债表日,评估商誉的增加值,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时,可将部分归于当年商誉公允价值增加的数额。借记“商誉”,贷记“长期待摊费用”,将计入金额的上限设定为当年摊销的大额广告费用。这就使一种资产转化为另一种资产。使大额广告费用的资本化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