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央行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影响小结

当前位置: 大雅查重 - 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29 版权: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推动了货币形态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以其方便、准确、快捷的优势成为了当今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新形态货币,并逐步显露其重要性。本文从电子货币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了电子货币对央行的挑战以及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电子货币 银行 货币政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电子商务成为了商务应用的一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也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与传统货币形式相比,电子货币除具备一般货币的基本属性以外,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殊属性。例如,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比较分散。不仅银行可以发行电子货币,一些非金融机构也可以发行,这就造成了货币发行“非央行化”;电子货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的降低了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电子货币的价值依赖于其发行者的信誉和资产担保,从而使得风险程度不一。因此,电子货币会对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基本概述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相关定义解释,电子货币就是指对持有者财产进行电子记录且被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http://www.328tibet.cn
广泛用于支付的价值储存或预付工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解释为,电子货币就是一种依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以法定货币为计算单位,以电子数据为存在形式,并能够及时兑换成法定货币的一种电子支付结算工具。具体来说,电子货币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基础电子货币。此类货币主要是指智能卡,包括信用卡、电子钱包Mondex等;第二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此类电子货币主要是指网络、数字以及第一虚拟因特网支付系统等。

(二)货币政策与电子货币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央行主要职能体现在两大方面: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监督。一般情况下,央行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其职能任务,包括货币政策手段、货币政策目标以及货币政策工具。
电子货币是一种以实际货币为基础的电子支付方式,一开始电子货币只是一种新型的支付形式,例如信用卡。但是,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开始逐步取代一部分进行小额支付。相信不久的将来,银行与客户、消费者与银行特约商户、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都可能会通过银行网络系统进行电子划账,即实现电子货币流转。随着电子货币应用的不断推广,从央行角度来看,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独立性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电子货币对央行的挑战

(一)对央行独立性的挑战会计方面的毕业论文

货币政策是央行为了实现特定经济目标,采取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不同经济条件的国家会根据国情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同一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也会根据发展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上述即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然而,电子商务平台全天候、无限制、开放性的灵活使用形式,使得电子货币得到了更多用户的支持。网络银行使巨额资金能瞬间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一个账户转移到另外一个账户,网络实现资金的快速传递,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货币政策很难实现独立。财会本科论文

(二)对央行货币垄断发行权的挑战

一般情况下,各国的货币都会由本国央行代表国家实行垄断发行,这一发行权也是一国货币主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实质上就是控制了基础货币量,进而通过货币发行量来影响长期利率、短期利率等经济指标。也正是因为央行有垄断货币发行权,才使其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银行,对国民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央行的垄断发行权遭到冲击,部分传统货币被电子货币所取代,甚至有绝大多数的电子货币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来发行的。

(三)对央行铸币税的影响

铸币税主要是指央行从货币的发行和铸造中获取的收入,即货币面值超过生产成本的那部分收入。铸币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央行的主要收入部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预测,电子货币的流通极大可能会导致铸币税收入减少在GDP中的比重。甚至会严重削弱央行的经济基础,进而间接的影响到央行调控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地位和有效性。

三、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指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所要达到目的,包括指标、操作指标和最终目标三个层次。
指标的选择是连接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桥梁,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首要环节,是央行在某种特定的经济状况下和一定时期内,能够以一定程度和精度达到的目标。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指标保护两大类:第一类,以利率为代表的信号性指标;第二类,以货币供应量为代表的总量性指标。电子货币引入货币市场必然会影响货币的利率和供应量等指标的功能,电子货币对以利率为代表的信号性指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货币的使用会使银行体系的储备金供给增加,对央行资金的依赖程度降低,削弱了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力度。一旦央行资产负债规模下降,势必会影响到利率的调节能力。与此同时,电子货币对以货币供应量为代表的总量性指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表现出来的。电子货币取代会导致比率下降,货币乘数增大,许多商业银行通过电子货币将会更容易借入资金,从而减少对超额准备金的需求。如果央行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央行货币政策的指标功能势必会逐渐弱化。
操作指标包括了基础货币和准备金两部分。其中,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作为操作指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央行的基础货币为通货和准备金之和,当电子货币广泛运用到货币市场以后,通货有一部分将会被电子货币所取代,因此,央行只有将电子货币纳入到统计范畴,才能给准确的核算出基础货币量。然而电子货币发行权过于分散,很难完全控制发行量,由此可知,使用电子货币会使基础货币的内涵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电子货币对准备金作为操作指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货币广泛应用会相应的减少法定准备金。一方面,使用电子货币会使支付效率大大提高,使通货在各类存款账户之间的转化更加容易。目前各国为了获得金融创新的先发优势,大多对电子货币没有要求缴纳存款准备金,这就使得电子货币取代了一部分有准备金要求的储蓄,造成法定准备金总额下降。而且,商业银行也会因为电子货币对的替代作用而逐步减少对超额准备金的使用。因此,电子货币会使央行使用准备金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能力减弱。最终目标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最终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其选择的最终目标也就不尽相同。尤其是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使得央行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要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并相应的兼顾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

(二)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事实上,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这三种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力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
首先,再贴现率是一种具有预示性和方向性的调节工具,央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控制贷款的规模,然而,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被动性,当商业银行,甚至其他金融机构都可以自由发行电子货币之时,这种被动性就更加突出。当电子货币被广泛运用到货币市场的时候,央行的再贴现政策的功效将会急速降低。
其次,正常来看,当央行通过调高或者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来增加或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有效的调节货币的流通总量。但是电子货币并不需要提计法定准备金,一旦使用电子货币,就会相应的取代一部分有准备金要求的存款,从而使得央行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大大下降。
最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央行最灵活,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其可以起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作用,并能够准确的预测出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是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央行失去了货币唯一发行人的地位,央行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资产负债而不能及时地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吞吐操作,从而大大降低了央行的货币调节功能。

(三)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实施以后,都要首先通过金融机构这一导体做出反应才能作用于经济变量,在传导过程中要经历多个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又都会受到不确定因素和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就会在传导过程中产生时滞。当电子货币出现以后,这种时滞性就更加的明显了,具体来说,主要是因为电子货币改变了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的行为,使得资产结构和货币需求产生极大的变化,从而使得货币政策在货币摘自:毕业论文模板http://www.328tibet.cn
传导过程中的时间性更加难以把握,更为货币政策效果的判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四、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影响的应对策略

面对电子货币带来的新形势,央行必须要加强监管,并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货币政策管理和实施机制。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支付转账网络系统

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央行未来工作的重点就是要调节现有的金融监管机制,充分利用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现有的电子化基础平台,并将这些平台统一在央行的电子货币支付转账网络系统中,从而有效的将原本私人化、个性化的电子货币发行方式纳入到正规化、标准化的管理当中,以保证央行对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量的绝对控制地位。

(二)对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要制定发型要求

对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主体资格进行限制;第二,对发行行为进行限制。即要明确规定只有商业银行等信用机构,或者商业银行作担保的金融机构才能够发行电子货币,以维护经济秩序,防止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欺诈行为的发生,确保发行者财务系统和结算系统的运行安全,保证电子货币币值的稳定性。

(三)建立电子货币流通制度

作为一种新型币种,电子货币无论从发行,还是到使用都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这就使得许多电子货币使用过于混乱,也极容易扰乱现有的经济秩序,严重之时甚至会造成经济恐慌。正因如此,央行需要与相关部门配合建立起适应电子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法律规范。例如明确规定电子货币发行方和交易方责任、电子货币流通中法定签名制、电子货币发行方和交易方权益的法律认证手段和认证技术等。只有电子货币发行方和交易方有承担相应法律的责任和义务,货币市场才能继续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电子货币的不断发展,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央行未来要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电子货币的使用程度及时的调整我国货币政策的改革方向和操作方式,有准备、有方法的迎接电子货币带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王小瑞.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探究[J].经济论坛.2011
胡建国.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许晓静.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8
[4]赵甫.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5]杜江萍.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J].科技广场.2007